337日本大胆欧美亚洲,亚洲国产成久久综合片,特级婬片女子高清视频国产,拍精品aⅴ国产精品拍在线

張家港在線
運用科技力量的水稻“新農民”,打下了近7000畝的江山!
來源:無線張家港  發(fā)布時間:2018-11-16 14:42:53
特別提示:水稻

人物檔案:吳健,46歲,塘橋人,張家港市華田家庭農場場主。

培訓經歷:張家港市新型職業(yè)農民培訓,稻麥職業(yè)技能培訓班,張家港市新型職業(yè)農民(揚州大學)培訓班。

社會榮譽: 2012年被評為張家市勞動模范;共青團蘇州市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,農業(yè)部全國種糧大戶,2014年獲“江蘇省優(yōu)秀農機手”、2016年獲塘橋鎮(zhèn)“優(yōu)秀共產黨員”、2017年獲張家港市“優(yōu)秀共產黨員”、2018 年蘇州十佳新型職業(yè)農民等榮譽稱號。連年獲張家港市優(yōu)秀農機科技示范戶,并多次在蘇州市農機操作技能競賽中獲獎。

民以食為天,家里燒了美味佳肴,這時候不來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怎么行?

在塘橋鎮(zhèn)金村,有一位高科技“懶人”,他一心研究怎么高效農作,為的就是讓吃貨們能及時品味到這一口米香!為什么說他懶呢?那就一起來看看他的故事吧!

小編剛到華田農場,正巧趕上了今年的黃金收割期,每年的10月至11月,便是農場最忙碌的時刻了。

▲快看這是什么高大上的收割機器?

▲吳健說:“全程不用自己操心,工人們開著收割機,自動就完成了割稻、脫粒、運送等步驟。” 

“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,在吳健小時候的記憶中尤為深刻。40年前,人人都生活在手拿鐮刀背朝天的年代,每當秋意正濃,農忙便又開始了?!澳菚r候我父母天剛亮就去稻田里割稻,我就坐在旁邊看他們揮舞著鐮刀‘咔嚓咔嚓’,一片片稻子倒在地上,再挑到田埂邊,最后送往稻谷場脫粒。這半天下來呀,一個個都累的氣喘吁吁,話都說不上來!”這一切在幼時的吳健眼中,除了心疼,還有個疑問:“怎么才能讓割稻輕松一點呢?”

1990年,年僅18歲的他高中畢業(yè)后毅然決定留在村里學開農機。那一年,桂林收割機的出現(xiàn)讓吳健傻了眼,豐收時節(jié),收割機在田里“劈波斬浪”,“一畝地十幾分鐘就收完了,效率是人工收割的50多倍?!蓖蟮氖?,吳健潛心學習農機,不懂的都去往各地學習研究。直到2000年,水稻收割實現(xiàn)了機械化,年收入僅兩三萬的吳健忍痛買了一臺二手的久保田收割機。從此,他的農機道路便開始走上了正軌。

2007年,吳健在塘橋鎮(zhèn)金村包下了300畝地種植水稻。用機器收割、脫粒、烘干、運送......這一系列環(huán)節(jié)都自主經營,而這正是華田農場的雛形。

 烘干機

濕度降到14.5后 ,烘干就完成了。

2013年,吳健注冊的“華田家庭農場”成為了張家港市第一批家庭農場。從那之后,“金村”再也不僅僅是他的故鄉(xiāng),也是他所種植的大米的商標——“金村大米”。

只要吳健家的新米一上市,受到市民的追捧,暢銷市場。要說這米為啥這么熱銷?

▲為了方便大家選購,吳健將大米包裝成家庭裝、禮盒裝以及喜袋裝等不同規(guī)格進行銷售。

吳健說,一是因為品種多華田家庭農場現(xiàn)主推品有“南粳46”、“蘇香粳100”,“寧粳8號”等,這些稻米各具特色,有的香軟粘稠,有的勁道有彈性,充分滿足了市民們的多樣味蕾。二是因為大米質量好。稻谷種下去就任它自由生長,除了肥料以外不加任何激素,安全健康,大家吃的放心。三是全機械化的運作模式加快了整體速度。按照吳健的話來說就是:“一天收割400~500畝,不到20天便可以全部收割完畢了!”這樣一來,市民們能第一時間吃到新鮮的大米,美味也被最大程度化的保留。

如今,華田家庭農場的規(guī)模擴大到了近7000畝。良好的種植技術加上機械化的普及,讓吳健的農場一直都走在農業(yè)時尚的尖端!現(xiàn)在的農場里只需要8個工人,其他的都靠機器完成!

收割、脫粒好的水稻直接倒入拉貨車~

倒入烘干機啦!

一走進他的車庫,我們就能看到各式各樣的大型機器。體型龐大的收割機、精致小巧的插秧機、多樣式的拖拉機、最先進的無人植保飛機等,農機具應有盡有。

?

▲在采訪途中,不停有客人微信、電話預定大米。

▲心滿意足,滿載而歸啦!

科技改變命運,科技創(chuàng)造財富,高效的現(xiàn)代農作模式成就了吳健的農業(yè)事業(yè)。

 

近年來吳健獲得的獎項

這些榮譽的獲得靠的是品質,是口碑,也是吳健十幾年來堅持的成果。但吳健依舊不滿足,還給自己定制了一系列的小目標,“希望明年能開發(fā)更多的新品種,滿足更多人的需求,同時,我也會繼續(xù)將大米的質量再提升上去?!?/span>

(圖/文 王怡心)

?(作品版權歸“無線張家港”新聞客戶端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)

張家港新聞 更多>>